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

6960人阅读 2020-06-04 收藏

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,欢迎大家进入本期有关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的内容,很多人对于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不是很清楚,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吧!

  51美术网讯 在中国,几乎所有家长都为子女选择了高考这条路。因为既然有如此多的成功例子先于我们发生,就可以想到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现象的出现是多么合情合理。然而越是如此,越能感受到整个社会对待高考的不正常心态。在人们眼里,高考俨然成为通向成功的最佳捷径甚至是唯一道路。

  中国恢复高考已走过30年,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。1977的高考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,它也是攸关国运的重要改革。然而今非昔比,高考不能再视为个人命运的分水岭,它只应是一部分人生命中的一个台阶。

  30多年来,高考自身的改变有限,因它而改变的却无可限量,很多人的命运曾因高考转动。但随着大学扩招、出路的增多,高考改变人生的能力逐渐受到质疑,高考不再高不可攀。

  70年代 恢复高考

  名人代表:张艺谋

  【时代特点:恢复高考、命运转折】

  1977年,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,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,全国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。1978年7月,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。

  有些人“头一天还站在地里干活儿,第二天就来到了华夏大地第一学府”,之后沿着这条坦途通往了今天的辉煌,而主宰这场命运转变的“上帝”只有一个,那就是高考。这些人当中包括如葛剑雄、贺卫方、张艺谋、陈凯歌等,他们都是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风云人物。

  【张艺谋:我上大学目的很简单,就是为了谋出路】

 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。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,又当了七年搬运工,1978年,机会终于来了。他带着前妻肖华连夜煮的鸡蛋,从自己拍摄的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,奔赴北影考场……张艺谋回忆说:“进了电影学院,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,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,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,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。”而从农民、工人再走进“贵族学校”非易事。

  【高考记忆:同一届考生差了十几岁】

  刘先生当年考试前连书都没有买齐,所谓的复习资料更少,参加考试只能靠平时学习的知识。对于考试当日的情形,他历历在目:考场人山人海,考场内两人一桌……虽然最终没有被录取,但他对有机会参与这场考试仍十分激动。

  鉴于历史原因,当时考场里出现了“孩子”和“叔叔”同在的情况。同一届考生,年龄差了十几岁。

  80年代 挤独木桥

  名人代表:高晓松

  【时代特点:千军万马挤独木桥】

  没有扩招,录取率很低,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,千万考生都盯着有限的大学资源和学习名额,可谓“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”。

  但这是高考的“黄金时代”,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真正的精英教育,适龄青年中,只有10%左右的人有机会上大学;在国家“统招统分”的培养政策下,学生进了大学的校门,便可以享受公费教育,甚至连毕业后的工问题也都由国家“包办”。

  【高晓松:进清华,上北影】

  高晓松1988年考入清华,学的是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,按常规,他毕业后应该成为科学院的研究人员,在清华读了三年雷达专业后,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,正好碰上那时高校学子的退学热潮,大三那年,高晓松毅然决定从清华退学。之后,他和老狼开始了将近一年的流浪生涯。返回北京后,高晓松决心做个负责的男人,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未果,却因祸得福跨入新兴的广告业,初获成功。

  【高考记忆:没人管没人问的参加】

  “我们的高考,哪有现在这阵势啊,又是家长接送,又是营养加餐的,那时候我们是没人管没人问地参加。”谢先生讲述了当年的情形,“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高考!高考前还要预考。”“高考当天跟平时上学一样,父母照常上班,没有人送考或是陪考,吃的早餐也跟平时一样,考场附近没有实行交通管制。”谢先生说,考完试他并不是特别关心考试成绩,回家还要帮家里做事。

  90年年代 大学扩招

  名人代表:贾樟柯

  【时代特点:分化的高考,不再高不可攀】

  90年代初,高考依旧神圣无比,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。所以,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,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道独木桥。有的考生不惜数次复读参加残酷的高考。 1995年到1998年间,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,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,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,不再那么高不可攀。199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:扩招、实行“3+X”的高考模式、考后填报志愿。该年,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。

  【贾樟柯:偏科学生3年高考进入北影】

  考大学的时候,他数学太差,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 术班,好准备考美术院校。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“公路局电影院”看电影。有一天,他看到《黄土地》,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。1991到1993年,他考了三年,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。他组织了“青年电影实验小组”,开始拍摄《小山回家》,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。

  【高考记忆:感觉和平常考试差不多】

  张女士1997年参加高考,她清晰地记得,那年全国共招生101万人,虽然说录取率比现在要低很多,但心情却没有现在考生这样紧张。7月7日,高考正式开始,她和往常一样,早饭后骑自行车赶到了学校。两天半的高考,感觉就和平常的一次考试差不多。

  21世纪 高考改革

  名人代表:钟道然

  【时代特点:夹缝中萌发的高考思考】

  2000年后的高考,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批人,个性鲜明,主见十足,对于高考,他们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,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:一方面,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,抗拒应试教育;另一方面他们仍要被高考指挥着生活和学习。在竞争日益激烈、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,考上好的大学,至少是本科,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。

  【钟道然:期待“开放式”的未来】

  90后学生钟道然,高考后进入许多人向往的中国人民大学,但三年后,他出版了一本书叫《我不原谅》,对中国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引起了强烈反响。而后,他毅然选择了留学英国,跳出这个让他批评和无奈的教育体制。高考对他的改变,正体现在他对教育体制的深入思考。他的所为也许不是普遍行为,但他的所思却是如今很多学生也在质疑和思考的。高考需要改变,因为参与者的思考在撼动并不稳固的地基。

  【高考记忆:似乎一切都在为高考让道】

  2006年参加高考的罗小姐回忆,思想较传统的她一门心思想着考上好的大学,不知不觉中,压力越发大。与她相反的是,同班同学小谢却一点不紧张,喜好音乐的他早已为自己定下目标,挑选音乐学校进修,对于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的艺术类学校,他面对高考的心态也截然不同:轻松迎战!罗小姐说,那时的高考非常紧张,压力很大,整个学校和社会的氛围都是如此。高考当天,交通管制,似乎一切都在为他们让道。

  结语:不可否认,虽然优秀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高考来加入到中产阶层行列,或进入爬上上流社会的轨道,但是环境条件的变化,让宠大的普通群体难以再通过高考这座“独木桥”去改变命运。只有向上流动渠道畅通,阶层板结才能有效避免。

  越来越难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

  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,只有考入一线名校,通往成功的路才会相对平坦。而教育资源不均衡,名目繁多的加分,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,都让农村学子输在起跑线上,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。

  高考遭遇“洋高考”

  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“担心考不上国内一流名校”(70%),其次是“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”(67%),第三是“能够增强职业竞争力”(38%),“可以逃离国内升学压力”(19%)排在第四位。

  高考改革十年以上方可完成

  目前很多改革都是先由地方、各个高校搞起来,没做之前是谁也不知道对错的。各个高校应该是改革的主体,教育部应该对此有一定的指导,但仅仅约束高校不要太“出格”,打打“方向盘”就可以了。

本期关于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的内容就到这里了,美术集网校有很多有关70年代到当今的高考之路 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的信息,如果你是美术生或者对美术感兴趣,学习板绘,但又没有基础,可以来美术集学习,美术集专注美术教育,美术高考,兴趣学习

上一篇>> 东莞三批B类二征志愿 大学"末班车""空位"(含美术类)

下一篇>> 艺术类留学从专业扫描国家(含美术类)

相关标签

最新标签

相关文章推荐

最新文章推荐

课程开通
1
咨询客服
交流q群
微信公众号
返回顶部